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两岸大学生吟诵节侧记:剑气相思,并作两岸一声吟

作者:吴杨 [发表时间]:2011-04-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5位社员的浅唱低吟中,辛弃疾的《西江月》穿古至今,演绎出现代人的诗性精神回归。4月1日,“中华诵·2011年两岸大学生吟诵节”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拉开帷幕,此后,“中华吟诵大学生社团联盟”成立仪式、“中华吟诵之夜”、“两岸大学生社团联合展演”、紫竹院公园雅集等活动依次展开,来自海峡两岸的大学生共同参与了这一活动。

徐州师范大学

画意诗情,躬行君子人格

“春眠不觉晓”“五里一徘徊”“唧唧复唧唧”,东北师范大学中华古诗词吟诵团此起彼伏的群诵接龙,带领听者在古今历史时空中穿梭;“千古荣衰多少事,浑如一枕梦中花”,淮阴师范学院采菊诗社用绵柔的淮安方言,描摹出江南烟雨的朦胧美和平朴的人生况味;中央音乐学院龙吟社实验性地采用大提琴、埙、长箫进行东西方乐器对话,烘托出一派古典东方气势……

“诵读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技能,形式万万千千,精美绝伦,这是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回归,年轻人可以凭此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孟庆瑜说。

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长期从事传统吟诵的“抢救”工作,到各地搜集现存的吟诵遗产,在采访、录音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推广,致力于建立“吟诵学”。他认为,他们抢救的不只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当然,古代审美采用的古典美的标准,我们追求的君子人格是融合了当代社会特色的文化人格,有理想,有知识,有坚守。”

台湾辅仁大学

古韵新诵,化归生活艺术

吟诵已经成为一项在一代代人之间薪火相传的事业。在“中华吟诵之夜”上,吟诵家戴学忱、常州吟诵代表人物屠岸等一展风华,而年轻的学子们则在诗歌原创大赛中显山露水。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的毛进睿创作的长篇骈文《岭南骚雅序》夺得特等奖。作为最接近上古音的方言,他的粤语吟诵让听者领略了岭南文化的独有魅力。“岭南诗社的同学们诗写得厚重,得益于他们继承了岭南文化传统。”中华吟诵学会理事檀作文老师点评得奖作品时说,“传统诗词的格律需要坚守,年轻学子如果在格律上多下工夫,一定能超过前辈。”

“吟诵要融合现代精神和现代传播手段。”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指导老师孙永忠教授说,“古韵需新吟,现代人有独特的审美概念。”对于某些“哗众取宠”的表现形式,他认为,“吟诵精神一脉相承,无论优雅素朴,或是热闹欢腾,不可失对中国文化‘分寸感’的追求,切莫为了舞台效果,失掉文人活动的味道。”

吟诵不仅属于舞台,更属于生活。“我一直记得老师说,表演艺术是二流的,生活艺术才是一流的。将灵魂浸润到音乐中,让吟诵浸润到生活中,何乐不为?”中央民族大学紫竹诗社的负责人龙婷感慨。中华吟诵学会理事长韩经太教授研习古典文学多年,自小便对吟诵耳濡目染,他认为,“吟诵时完全可以穿上现代服装,它不是过去时的概念,而是将生活艺术化的方式,引导人们寻回失落的语言美感。”

东北师范大学

以吟会友,延续华夏文脉

“以吟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特别赠给远道而来的贵宾台湾辅仁大学。”韩经太教授说。

作为台湾的代表,辅仁大学东篱诗社的参与让这次“海峡两岸诗文对话”具有特殊的意义。两岸诗社通过十多年的交流,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促成两岸诗社友谊的孙永忠教授说:“我们已经是亲人了。去年母亲节,徐州师范、淮阴师专的学生正好到台湾交流,七八十个人挤进我的父母亲家,祝我母亲节日快乐。我跟我的父母亲说,这是我大陆的家人。”

“没来大陆之前,觉得这里很陌生,来到这里才发现,同学们都很纯真可爱,非常有人情味。”东篱诗社的张珈蜜说,“还记得去年在山东分别的时候,虽然只认识几天,大家抱头痛哭,怕没有机会再见到,不过这次又‘团聚’了!”她表示,吟诵先是将先人们的文化遗产进行内化,再经由自己体认表达出来,两岸年轻人因为吟诵这一特别的表达的方式走到一起,可以在灵魂情感的深层次中进行交流。

“我们不是简单回到过去,套套古人衣冠,而是两岸高校将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中发扬光大。”徐州师范大学指导老师李昌集教授说,“依依不舍,热泪沾襟,让我们用这份情谊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把感情传给千秋万代的子孙。”

上一条:扬州市在烈士陵园举行我们的节日——清明诗会_扬州市语委办 下一条: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立项工作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