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音译词与当前文化传播

作者: [发表时间]:2011-03-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浏览次数]: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经济技术、科学教育、宗教传播等,西方语言文化大量进入中国,这是继梵文影响中国古典文化之后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的外来语潮流。它在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从社会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精神生活到现实生活,我们到处可以发现外来语的蛛丝马迹。而在这些外来语中,音译词汇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最为广泛。它们承载着传播世界文化、习俗和时尚的重任。在这些词中,“show”这个词的中文音译“秀”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它更是被使用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体现出超强的表达功能,具有出人意料的被接受度。“秀”是英文“show”的音译,它的中文含义有:炫耀、表演、欺骗等,以它为中心构成了一些很流行的说法,如“时装秀”、“做秀”、“秀恩爱”等。不过,它和其英文原义是否一致,有些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根源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大多数的时候,人们不去追究这些问题。而我觉得这些问题不是无关紧要的,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当前,更是应该重视。

根据英文词典和其在运用中的具体情况,“show”的含义可以概况为这样几种:1.炫耀,夸张。2.展览,演出。3.表面上做出的样子。4.使某人(某物)被看见;显示或展示某人(某物)。5.使某事物清楚;阐明或证明某事物。6.向(某人)证实自己有能力或价值。它的第1、2、3种含义常作名词使用,第4、5、6种则为动词。通过对中文音译“秀”和英文“show”的含义和语用实践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show”传达的是一种肯定自我生命,张扬个性自由的西方个性主义文化,而中文音译“秀”吸纳了英文“show”语义和语法的某些成分,如吸取了其“表演” 、“炫耀”等含义,以及与动词连用,或者直接做动词的用法。“秀”的这些含义和用法以及词性都是古典汉语里所没有的,古典汉语中的“秀”一般做形容词,指人或物的品质好,超出一般的水平或层次。将英文“show”翻译成中文“秀”,基本是译音,但又尽可能地照顾到了意义的相近,可说是绝妙的词汇翻译范例,堪与林语堂将“humour”翻译成“幽默”的神来之笔相媲美。它们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

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秀”还是不能完全传达“show”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扯远了来说,“show”这个词在英语语言文化中表达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它有张扬个体,鼓吹个人价值的文化特征,它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不断丰富和改变自身而形成的。但是,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国文化是有差异的,尽管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个性文化也开始浸染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压抑自我的特征,可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我”依然是中国人骨子里信奉的人格准则和道德规范。所以,音译词“秀”在现代汉语里表达的不完全是原语言中“show”的本义。中国人往往将它与欺骗、虚张声势、名不副实等人格行为联系起来。这样,文化先驱者通过译介这个词传达对一种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新中国文化品质的目的就难以完全实现。时人常常是以戏谑或游戏的态度使用和看待它的,英文“show”最核心的文化观念没有能够进入中国文化之中,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

透过“show”的汉语音译词“秀”在中国的使用情况,我们想到了更多类似的外来音译词的命运。自从梵语大量进入中国,外来语言文化被吸纳、整合进汉语语言文化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我们总是一相情愿的改变它们,从而失去师其精髓,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机会。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我们的邻居日本的成功经验,他们常常通过细致的考察,从而吸纳异质文化最具营养的成分。

另一方面,在现代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外来语言被作家们利用来宣传中国文化,如林语堂、哈金、杨逸等作家运用外国语写作,并创造了一种“翻译性”文体,以传播中华文化。这种文体突破了原语言形式的束缚,从原语言词法和语法的框框中跳出来,充分考虑中文的表达习惯并顾及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中文里较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料和事件利用特有的表达方式展现给西方读者。这就使文本在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还能保留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味。但是,尽管林语堂等人有意识地以翻译性的写作方式进行创作,他们还是无法完美地逾越文化、语言间的差异,对中国文化内蕴的表达仍然有某些缺失。如其小说中的“tsung tse(粽子)”,“lapacho(腊八粥)”,“Tsunghsi(冲喜)”,“Menpao(门包儿)”,“Tijen(体仁)”,“Huaiyu(怀瑜)”等具有深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词,因为纯粹译音无法传达其文化神韵。“体仁”这个名字取自“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含实行仁道之意,而“怀瑜”取自“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含品德高洁之意。这些更深厚的文化意义从他们的外文小说中就读不出来。

无论是汉译外文词汇,还是外译汉语词汇,译音有着直接、不失原滋原味的好处,它们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是独特的作用。不过,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首先,应该在引入外来词时特别注意维护本民族语言的尊严和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外来音译词的扭曲。针对外来音译词,及时、准确地阐释原外国语中它的语义和语用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误读,则是人文社会学工作者在当前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新时期责无旁贷的民族责任。大概是崇洋媚外情结和民族自大心理奇妙的结合并发生作用的结果,长时期以来存在外来语被肆意扭曲,或者被误用、滥用,宣扬西方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或者宣扬变相了的传统文化的糟粕,从而使现代汉语的纯洁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更主动、更自信地行动起来,科学地阐释外来音译词的原义,理性地引导外来音译词的使用和传播。

其次,在输出汉语词时,注意树立民族语言文化的海外形象也是同样重要的。它需要人文社会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音译汉语词在海外最容易产生广泛的影响,如前文提到的“tsung tse(粽子)”,“lapacho(腊八粥)”,“Tsunghsi(冲喜)”,“Menpao(门包儿)”等。西方人在阅读中国文学或学习汉语时,可以通过这些词自然地进入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之中。这是向海外传播民族文化的捷径。不过仍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音译词与译入国语言文化是否有出入的问题。如有人将自己儿子的中文名“马凯”翻译成“Mark”就不太妥,因为在拉丁语里,“Mark”指具有侵略性的人,容易引起误解,至少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二是应该配合汉语词汇的外译,大力向海外阐释和宣传这些词的涵义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因为译音仅仅是最表层、最简便的传播方式,更深层、更繁复的阐释才能保证影响的持久、深远。

上一条: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上海建库启动 下一条:检索文字差错的一得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