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河南老师再挑苏教版语文书发现有68处错

作者:黄艳 曾偲 [发表时间]:2011-03-08 [来源]:现代快报 [浏览次数]:

近日,河南一家作文培训机构校长彭帮怀称,发到师生手中不久的201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下册)4本教材仍存在43处错误。而此前他曾在2007年指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68处错误,获得教育部回函答复;2010年以教材存在错误起诉人民教育出版社要求赔偿。记者随即对彭帮怀所指的43处错误进行了调查和比对,发现不少他所指为错误用法其实在工具书中可以找到依据,只是另一种用法而已。但也确有部分用法有错,如果任课老师不及时指出,极有可能误导小学生。对此,教材编者回应:一些非规则性问题,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

老师较真:彭帮怀两挑教材错误

彭帮怀因为给教材纠错出了名。2007年,他曾指出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68处错误,2011年新学期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2011年修订版已经上市,彭帮怀又发现了43处错误。

曾获教育部回函答复

彭帮怀曾在2007年致函教育部,指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68处错误。教育部回函答复称:“出版物的有关内容是否存在差错,由有关主管部门或机构进行鉴定、处理,你们反映的有关问题,我们已经转请有关教材审定机构研究处理,你们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直接向有关教材审定机构或者出版单位反映有关问题。”

随后,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回函给彭帮怀,表示已查证并无错误。但在2010年,彭帮怀以教材存在错误起诉人民教育出版社及相应新华书店要求赔偿购书费及纠错所花费的误工费,最终法院以“学术争议”为由未予以判决。

今年又指出4类错误

2011年春季开学,彭帮怀作为作文培训班校长在组织教师学习201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新版苏教版教材存在43处错误,涉及字词、标点、插图等多方面。

彭帮怀总结出4本新版语文教材共存在4类错误:1.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如六年级下册第38页的有关耙子与配图的对应关系;2.错别字问题,如“叮咚”与“丁冬”;3、前后不对应,如同一个意思四年级教材所用词汇为“片断”,而五年级教材则使用“片段”;4.标点符号问题,如有十二点的省略号。还有一类问题被彭归为存在争议的问题,比如插图中的高压电线画了5根,但彭帮怀认为,电线应该是成对的,5根不符合生活实际。

是为了中小学教育”

彭帮怀告诉快报记者,自己毕业于师范院校,修读过中文、法律等专业,硕士学位。他曾经当过大学老师,教大学语文和法律基础,但后来又再次深造,最终选择了中小学教育,有20多年的教师从业经验,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资格证全都有。目前他的身份是河南一家作文培训学校的校长,这所学校是他在1998年创办的。

为啥屡次给教材纠错?彭帮怀说,“我做这些事情纯粹是为了中小学教育,是源自我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较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是不存在学术争议问题的,中小学生比较没有辨识的能力,我不能让他们一开始就接受错误的讲授。”

彭帮怀说,他指出教材错误的主要参考书目为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以及义务教育新课标、国家语言委员会通过的《标点符号用法》等权威的工具书和相关规定。“我有这么多年的从教经验,见过的教材版本非常多。”彭帮怀认为自己的人文修养很好,语言功底很深,对自己的鉴别能力非常自信。

“有人在网上指责我,说我是炒作,为了扩大自己和培训班的知名度。”有反对者打电话给他,说他太较真,抠死结太执拗了。不过彭帮怀说,还是有人支持他的。曾有同行发函或是到他的培训机构与他一起讨论小学教材上存在的问题,而且当地的不少小学也都会请他去做一些作文方面的公开课。

记者寻疑:这43处到底有没有错?

记者昨天对比彭帮怀指出的43处错误与其所参照的工具书,并参考了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一些语言文字及标点等的用法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发现彭帮怀归纳的错误,有的是因为部分字词有地域性或使用习惯差异,不能简单地判断正确与否。

例如:1.关于“耙bà子”还是“耙pá子”,《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耙bà子”是作为犁地的工具,而“耙pá子”则主要是用来拢谷物或平土地,两个读音均可用作动词和名词;2.虽然“丁冬”或“叮咚”在词典上的释义一样,可通用,但彭帮怀指出,依据《说文解字》“叮”不可作为拟声词,写作“叮咚”应以错别字论;3.对于十二个点的省略号, 中国语言文字网上《标点符号用法及常见差错辨析》给出的解释为“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文字的省略,诗行的省略,可以用独居一行的十二个小圆点标示”。但彭帮怀指出,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应该只是八大标点符号的常用用法,而不该涉及过于特殊的标点符号。

编者回应:“开门编书”欢迎纠错

作为被纠错方,苏教版小学语文编辑部汪晓铅老师表示之前针对2007年彭帮怀指出的68处错误,江苏教育出版社一方面进行查找,一方面请教北京相关语言专家,最终证实苏教版教材上的标点符合规范,没有错误,可以使用。

对彭帮怀的再次纠错,汪老师表示彭并没有与出版社进行沟通联系,所以暂不知道详细情况,但秉着“开门编书”的态度,欢迎读者向出版社指出教材错误,并进行查证予以更正。

汪老师表示,彭指出的许多问题都是非规则化的,可能每个教材编撰者在理解和使用上会有不同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针对插图问题,出版社也注意到有些存在出入,但由于没有正确性上的绝对规定,为某一幅模棱两可的插图进行教材修订成本过大而且也没有必要。

教师建议:教材质量应有动态监督

“教材存在一些用法上的争议或是个别地方有错是事实。”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干露指出,以新版的苏教版五下语文教材为例,彭帮怀指出的《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缺少顿号,这其实是个争议问题。而在“……等等”这个用法上,确实就是存在重复的错误,作为老师在上课时会向学生指出。

干露表示,教材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所以各种版本的教材在选文或是具体的表述上都会多次修订,而不少都是听取了一线教师或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编撰教材的都是一些富有经验的专家,但受知识面的局限性,难免出现问题,而有些文章,问题更是出在作者方面,容易被忽略。”但她表示,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造成教材的瑕疵,但因为教材地位特殊,不能等到一次次的修订之后再纠正错误。

“有一点非常重要,现在的教材出错都是反馈给教材编辑部门进行查证、修改,在及时性和准确性上缺乏中立的第三方进行有效监督,而这类机构的存在很有必要。”

相关链接:彭帮怀挑了哪些“错”

专家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解释部分“错误”:

1.“四年级下册第51-53页,《公仪休拒收礼物》有6处‘[’,而没有后半部分。”

解答:此课文内容为剧本,这样的使用方式不常见,但在剧本中使用是可行的。好比在引用多段引语时,在使用前引号、后引号上的灵活运用,既可以每段都加上双引号,也可以只在最后一段使用后引号,这不是一个使用错误问题。

2.“五年级下册第8页,《江主席来到我们中间》第4行《水调歌头·中秋》应将‘中秋’写在书名号之外以括号标示。”

解答:很多针对古文、诗词的篇目、标点都是后人为方便阅读理解而添加的,所以在使用上会存在一定的出入,上面提及的两种都可以通用,但不涉及硬性的规范。

3.“六年级下册第38页,《练习2》第一题的耙bà子应为耙pá子。”

解答:可能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在理解上有些不同,河南与江苏在农具的称呼上也许存在不一样的地方,而且插图只是表现出一种类别,落实到具体农具形状上面会有不同。

4.“五年级下册第92页,《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缺少顿号。”

解答: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及常见差错辨析》关于顿号的用法解析表示,作为一种技术处理,也可以不点顿号。因为引号、书名号和括号在视觉上有分隔作用,可以避免“满纸黑瓜子(顿号)”。

5.“五年级下册第92页,第9行‘……等等’使用上重复。”

解答:这个确实是使用重复了,因为两者都表达了“等”、“之类”的意思,这二者是不可以并用的。

6.“五年级下册第93页,‘片段’与四年级上册所使用的‘片断’不一致。”

解答:两者在表示不完整性时意义是一致的,但每个词汇在使用上还是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而不能单单凭借字面表述就断定使用上前后不一致。

上一条:政协委员李瑞英呼吁将字典列入“两免一补” 下一条:中文罗马化转写国际标准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