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化繁为简 去粗取精——经典与读书经济学

作者:张贵勇 [发表时间]:2009-06-29 [来源]:中国文明网 [浏览次数]:

当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遭遇浩如烟海的书籍,就产生了读书经济学的问题。 其实,到底该读什么样的书、如何选书、怎么读书,有的人穷尽一生也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以至于走了很多的弯路,浪费了大好时光。如今,倘若我们再去践行古人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既不现实也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又必须借助书中的精华和思想的力量前行,因此必须依靠读书经济学的指引。 读书经济学的诀窍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以少数图书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通过最恰当的图书获取最想要的知识和经验。而少数、最恰当的图书,即我们常说的经典著作。相对于漫无目的的读书,从经典书籍开始,既可以领略某领域最有真知灼见的思想,相当于与最权威的人士对话,也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最快地通览全局,直达本质,以免迷失于纷繁芜杂的各种争吵,正所谓“取法乎上”。 有人说,经典和非经典的关系,好比蜂王浆和蜂蜜的关系,是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万。的确,经典书籍历经岁月的洗礼,征服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思想和经验的可靠来源。读书当读经典,许多人早有此共识。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说:“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也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由此可见,阅读经典书籍不仅是阅读的捷径,也是我们探究古代文化精华、发扬民族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读经典书籍也有窍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是从总量掌握逐步过渡到定量分析。如果要想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一探究竟,不妨先从史的角度出发,选择经典的通史类书籍。例如,研究西方美学,可以从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或鲍桑葵的《美学史》入手,再逐一精读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狄德罗的《论美》等。读史可以管窥全貌,专著则放大细微处,两者结合方能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而为了让书中的内容更好地入脑入心,大声朗读可谓读书经济学的又一要务。现实中,许多人不读书,更没有养成以朗读的方式读书的习惯。其实,大声朗读能让孩子体会到文字的优美和力量,是让他们爱上阅读的最佳方式。而且,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歌等就是一种吟出来的艺术形式,只有吟诵才能品出味道,而不是像阅读长篇小说一样一目十行。海子、北岛的诗歌时不时拿出来吟诵一番,也能获得一番别样的美。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诗经》、《离骚》、《论语》、《道德经》等是需要朗读才能领悟其中的文字和韵律之美,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古代私塾的先生在讲授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式,使相对艰涩的文字变得生动可感、魅力无穷。因此,无论是在高等院校,还是在中小学,倡导以诵读的方式感悟古典名著,百利而无一害,而且收效显著。 熟读经典,看其他书便势如破竹,好似摧枯拉朽一般。同时,对书的品位和格调也能一判高下,不经意地学会了如何选择接近于经典的书。就读书这一条来说,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读经典不如背经典。倘若能把经典倒背如流,那么整个人不但能时时流露出卓尔不群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连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不知不觉地因经典而改变,人生会因经典书籍变得更加从容、精彩。 读书就如同交朋友,以读书经济学的方式走近经典,就如同和智者同行,可以轻松地走完人生的路,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辨更多的道理,并永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中国教育报 )

上一条:用经典塑造下一代美好的心灵——10位专家学者谈经典诵读 下一条:四川宜宾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