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台语”如何从语言变政治? 沟通工具成武器

作者: [发表时间]:2009-03-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次数]:

语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但台湾社会这几年发展下来,“台语”已经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语言,识别“族类”的工具

前段时间,化名查理的中年男子,用国语(普通话)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引发台湾岛内新一波“呛扁”风潮。陈水扁恼羞成怒,在正式场合用“台语”回应说:“太平洋也没有加盖子啊,说中国很好就游过去嘛,对不对?去了就不要回来了!”。

■“台语”是泉漳人带过去的

在台湾民间的口语中,一般讲“淡水河也没有加盖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话,而陈水扁刻意用这段“台语”俚语来回应用国语“呛”他的人,还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逻辑引导为“呛”他的人是因为“觉得中国好、不爱台湾”,所以才“呛”他。

所谓“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语。来自福建的政协委员陈正统在介绍自己主编《闽南话漳腔辞典》的原因时说,前一段时期,台湾少数人声称要把所谓的“台语”当成他们所谓的“国语”,排斥普通话。“他们所谓的‘台语’就是闽南话,或称为福佬话。这种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台湾的时候带过去的。”

语言原本应该是中性的,只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但台湾社会这几年发展下来,“台语”已经不只是方言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性语言,识别“族类”的工具。

■“党外运动”曾用“台语”控诉当局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到中国怀抱。那期间的台湾社会,学国语不只是件必要的事,而且是件进步的事。会说国语,象征着与整个中国同步。

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陆续颁发“推行国语运动”的政策,比如在学校或公众场合不得讲方言,若学生在学校讲了方言,有的还被罚钱或者体罚;加强广播电台国语节目的比例;电视台方言节目每天每台只能一小时,且不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等。

70年代末,当针对国民党的“党外运动”风起云涌时,反对运动的政治领导人用“台语”控诉当局统治,带领群众唱一些著名的30年代“台语”老歌,抒发压抑情绪。

90年代初,台湾虽然已经解严,开放报禁,但电子媒体仍被国民党垄断。1992年,开始有民进党籍的政治人物设立地下电台,此后风行了几年。这些地下电台也都是以“台语”议论时政。

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也在正式场合讲“台语”。在“立法院”,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刻意以“台语”来问政,甚至会故意针对“外省籍”的国民党官员,质问其会不会讲“台语”。“喝台湾水,吃台湾米,为什么不会讲台语”,这俨然已成了生活在台湾社会的道德标准。很多人因为不会讲“台语”而失去工作机会;另一面是,许多“外省二代”扭曲着学“台语”,比如与朋友约定,讲一句国语,就自己罚钱,这无非是为了可以“自由地”活在台湾这个社会。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把李登辉之前讲的“两国论”用“一边一国”来代替。“一边一国”是“台语”俚语,是小孩子在玩家家的游戏时,大伙分成两队,一边用手比划一条线,一边说“你那边一国、我这边一国、大家一边一国”。而在陈水扁的“引导”下,“一边一国”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政治用语。

就这样,多年演变下,一种粗暴的逻辑渐渐形成——讲“台语”,才是爱台湾,才是“我们”。而国民党是讲国语的,是“外来的”;民进党是讲“台语”的,是“真正的台湾”。

■民进党执政后将“台语”粗俗化

然而,民进党执政后,“台语”的曝光度虽然越来越高,水准却似乎越来越低。现时,大众传媒所展现的“台语”,经常是不雅、粗俗、没有礼貌的。以个人经验来说,小时候从长辈口中听到的“台语”与现在流行的相比,不论是发音标准,或是内容程度,都相差非常大。实际上,闽南语继承的是上古汉语,不仅同样以汉字书写,而且非常典雅,比如许多唐诗就必须用闽南语来念,才能念出韵来。再者,台湾居民的传统性格,原本是害羞、客气、容易脸红的,而现在台湾人在电视上讲的“台语”,展现出来的,却经常是嚣张、无礼、大摇大摆,动不动就“呛声”(用言语挑衅对方)。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从2002年中开始播出一年多、创下收视纪录的“台语”电视剧《台湾霹雳火》。该剧以骂人、比狠、吵架来吸引观众,“我若是不爽,我就想要报仇”、“我若是想要报仇,我会送你一桶汽油、一枝番仔火(火柴)”,这些台词一时间都成为台湾社会的流行语。

政治人物自然不会输给戏剧中的虚拟人物。“太平洋没加盖”这样没礼貌的话,当然就可以从陈水扁的口中说出。不可思议的脏话——“LP”,可以从“前外交部长”陈唐山的口中说出,之后大家还争相模仿。

■用“台语”批评民进党才有正当性?

在岛内,讲“台语”似乎已经拥有“正当性”。当有人指责某人说的“台语”不雅、不当时,绿色舆论马上就会反击说:“讲国语就有水准,讲台语就没水准,为什么要欺负台湾人。”这样的语言暴力导致现在任何批评者,都得先声称自己是“深绿”的,而且最好用“台语”,至少是发音不特别标准的国语,才能取得批评“台语”的资格。

2006年的“红衫军倒扁”,能聚集号称上百万人的能量,除了民怨沸腾,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起人施明德是民进党大老。参与的群众也可以跟着免疫,不怕被骂“不爱台湾”。

后来,又陆陆续续发生的小老百姓“呛扁”游击战,也是如此。如果“呛声”的国语发音太标准,马上会被人怀疑是“外省人”,是“国民党派来的”,“不是真的老百姓”。如果用“台语”呛,甚至还拿着民进党证,那“正当性”就强了。

查理用国语喊了一句“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啦”,被呛的陈水扁换一个场合,立刻反击,指查理是假的。护主心切的台“新闻局长”谢志伟也跟着回骂一个小老百姓。口音一听就知道是“本省人”的查理,媒体渐渐查出他的身份——原为中小企业主,公司倒闭后,到处打零工,自称以前也是民进党支持者。据新华社《环球》杂志

上一条:首例公民姓名权案二审——赵c决定改名取规范汉字 下一条:国家公布《汉字部首表》解决乱拆汉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