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王立军教授做客“语言文字讲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1日 00:00     作者:王亚元   分享到: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素养,教务处、校语委决定举办“语言文字讲坛”系列活动,定期邀请语言文字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首期“语言文字讲坛”于4月9日下午在雁塔校区积学堂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首席专家王宁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项目组核心成员王立军教授,莅临本次讲坛,针对国家语言文字的焦点问题——《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分别作了《< 规范汉字表>与当前汉字热点问题》和《汉字规范与< 规范汉字表>的研制》的报告。报告由教务处处长、校语委主任党怀兴教授主持。陕西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王林生处长、刘白燕副处长也参加了本次讲坛。

王立军教授的报告以《汉字规范与< 规范汉字表>的研制》为题,详细介绍了汉字规范以及《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和理念。谈到汉字规范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王教授对比拼音文字,分析了汉字这一人文性极强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字符数量庞大、适用面广等特点,字形发生分歧的可能性很大,不能完全放任自由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处理对汉字传播速度、广度以及标准化程度的要求空前提高,汉字规范工作势在必行。他回顾了历史上秦代“书同文”和唐代“字样学”等文字规范工作,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发布的汉字规范文件,指出原有规范的不足和矛盾,例如:原有规范较分散,缺乏整合与协调;同一字表内部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可操作性较差;收字存在不足,部分字际关系辨别不清;字形标准不统一等。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做到了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具体表现。随后,王教授就《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基本情况,从分级、字量、收字、覆盖率分析几个方面向大家一一作了介绍,并着重强调字表的整理范围是一般通用领域和特殊应用领域的汉字,主要满足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最后,王教授结合大量例证,分析了字表研制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对异体字和繁体字的处理、有限控制类推、字形调整等等。关于争议较大的字形调整问题,王教授指出对44个印刷宋体字形的调整是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既有的规则出发,根据书写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笔形变异规则对字体进行的微调,并非“另起炉灶”。王教授谈到《通用规范汉字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今后会根据语言生活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希望大家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修订意见。

王立军教授的报告结束之后,王宁教授作了题为《< 规范汉字表>与当前汉字热点问题》的报告,就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针对近年来文化、科学各界对汉字倍加关注的现状,王宁教授以“汉字——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小标题,归纳了几次由汉字引发的热点问题,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台湾发起的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姓名用字规范、修改“女”旁字风波、两会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等事件,她指出我们必须科学、严肃地对待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正确地理解汉字规范和标准,尤其强调语文教育工作者务必要避免无理据地乱讲汉字的现象。王宁教授认为,汉字是一种文化事象,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转折和文化建构的高潮阶段,都曾引发人们对汉字的激烈争论。她将现代汉字的命运境遇划分为三个30年(1919-1949,1949-1979,1979-2009),分别加以概括,并从中总结出一个主题,即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怎样为汉字寻找到一种适合于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形式?王宁教授回顾了历次汉字改革运动之后,从各方面论证了信息时代下汉字规范与整理对继承传统文化和传播现代信息的重大意义,指出《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制定和8万多字《通用多位编码字符集(UCS)》的建立是将汉字现代化和文化继承两大任务合二为一的基础性工作。她强调,加强科学汉字教育,积极支持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是全国知识阶层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王教授幽默睿智的语言贯穿整个讲座的始终,她多次强调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汉字规范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以严肃、科学的态度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使在座的各位师范专业同学深受教育和启发。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发问,王宁教授就大家对字表的疑问以及繁体字的简化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党怀兴教授对两场报告作了点评,他建议大家理智地看待、理解汉字规范问题,继续关注身边的汉字问题,“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高素质的大学生和人民教师。

【相关图片】

王宁教授在作报告

王立军教授在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