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厚德中华经典读书会组织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5日 00:00     作者:   分享到:

近日,厚德中华经典读书会请到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张晓琼同学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浅析孔子的“一贯之道”》的学术讲座。点评人为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史方向韩星教授。

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一贯之道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知行统一”理论的形成。第三部分论述孔子“一贯之道”即“知行统一”观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维护社会生态为例)

张同学指出“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他的一贯之道不但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促进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观念。”然而对于孔子的“一贯之道”历来就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和认识,此次报告的内容就是通过分析《论语》中子贡与曾子分别对孔子“道”的理解来探讨孔子的“一贯之道”,并指出孔子的“道”就是指“知行统一”的“人”道。张同学大量引用了诸如《论语》、《易经》、《道德经》、《荀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是文章更具说服力。

报告第一部分“一贯之道的内涵”分为四个小部分:“知”道、“行”道 、“知行统一”之道、释“一”与“贯”。①围绕“吾道一以贯之”,学术界有诸多不同认识。报告中摘取了南怀瑾先生、真德秀先生、钱穆先生等对“一以贯之”的理解,然后张同学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思想层面的道,无论是曾子理解的忠恕,还是后人理解的仁,抑或是性与天命,等等,都是就思想层面而言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道德思想层面的,把它概括为“知”道。②围绕“行”道,张同学指出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并非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将它们贯穿起来,把获得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在这里孔子侧重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是属于社会践履层面的“道”即“行”道。③关于“知行统一”之道,张同学指出“知行合一”,即认知与践行的统一,孔子“一以贯之”之道说过两次,一次侧重“知”道,一次侧重“行”道。所以用归纳的方法把孔子的“一贯之道”概括为“知行合一”的道。④围绕释“一”与“贯”,文中认为,这里的“一”是指“人”,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人。孔子讲人道,他的道当然是由人(包括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来执行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远人” 。而“贯”是个动词,行事、贯穿的意思。因此,张同学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应该是他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是“知行统一”的“人”道。

第二部分讲到“知行统一”理论的形成。张同学认为儒家的知行统一观由孔子而荀子、朱熹、二程……到王阳明才正式提出“知行合一”理论。荀子比较集中地对知行问题做了探讨,他指出知对行有指导作用,同时也认定知识的广博来自多闻多见的实践。二程在知行观方面比较重视“知”,但他们还是强调要“穷经以致用”。朱熹在知行观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思想,强调知轻行重、知先行后。明代王阳明首先在理论上反对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认为他割裂了知与行的统一,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第三部分谈到孔子“一贯之道”即“知行统一”观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维护社会生态为例)时,张同学联系现实,论述了“一以贯之”的重要意义。①孝敬诚信,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起点(知、良知)。张同学分别从血缘关系、社会整体、法律三个角度来说明“孝”是维护社会生态平衡所必须存在的。敬是伴随着孝而产生的,是指精神集中、神情严肃的状态。而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立国之本,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②忠恕之道,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方法(行)。忠恕之道,它不仅是宽容、厚道的处世态度,而且是调整和平衡人际关系的策略。“忠恕”之道反映了“己”与“人”的互动结构,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信任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真正进入一种和谐状态。③中庸之道,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尺度(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庸之道的和谐品质能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当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提供启示,有助于我们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不是绝对的中,它是一个变量,是量变与质变的度。④因革损益,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规律(和)。孔子承认历史是变动的,肯定社会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历史变动的过程中,改革是发展的根本,有改革才有进步!继承、革新、创造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孔子的因革损益观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趋势。

随后,在场的同学们针对报告谈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同学也就“忠恕两者的关系”、“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的关系”、以及“先王之道”的理解等问题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最后,韩星教授针对本次报告做了一个精彩的点评。韩星教授指出“道”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2000多年间众多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历史上对儒家的“道”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宋儒,强调孔子学说有其最根本的道理贯穿始终;二是清儒,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即实践。而本文则整合了历史上的这俩种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另外,本文的写作方法也有可学之处,即抓住一个小的问题,围绕此问题搜集从先秦到现代的大量资料,最后成一家之言。整个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