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一份编外学生的答卷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6日 00:00     作者:   分享到:

近日,我校丁为祥教授为当代大学生和人文学科教师推荐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这就是朱蔚筠的《我对儒学的认识》。朱蔚筠来自马来西亚,是我校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在丁老师开设的“儒家哲学思想”公选课上,她交了这样一份答卷。丁老师将其称为“乡音”:“该卷所流露出的那种沉静、内敛、感恩、内省气象,使我再次受到了‘乡音’一样的冲击,而这种‘乡音’,恰恰是我们曾经拥有而现在却一无所有的。”

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本,儒家经典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批判传统运动之后,国人对于这一传统传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批判与嘲笑的情结。这张试卷,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传统,值得每个人仔细阅读,深刻思考。

【附件】

我对儒学的认识

作者:朱蔚筠

在陆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经常踩下崎岖坎坷;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们屡次遇着狂风骤雨;在天上飞驰的时候,我们每每冲入乌云密布;在生命起伏的时候,我们更是尝尽酸甜苦涩。然而,在生命中能够得闻真理,指引着我们走过风风雨雨,在一次次的生命考验中,细细体会圣贤的心,更立定志向效圣法贤。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走天下”,其实岂用半部《论语》?如果能把其中一个“仁”字,或一个“孝”、“礼”等做好,一个字就能走天下。“仁”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也是儒者们一生追求的境界。所谓“仁”,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良心本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我们看到弱者自然会升起一股怜悯之情,看到别人受苦难都会有不忍之心,希望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多用一份心、出一份力,让苦难的人们可以离苦得乐。当我们做事不合乎仁,内心自然会不安,会自我谴责,因为“仁”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它会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俗话说“生根发芽”,植物生长必先生根才会发芽,人也一样,失去了“仁”这个根本,我们的人生将很难蓬勃发展。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仁心所发出的指令,一意孤行地放纵欲望,那么人生就会在纸醉金迷中痛苦地沉沦,始终漂浮在这红尘浊世。真儒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任重而道远。法家说法律,但是现在很多人明的法律不守,都在往法律暗处钻洞。法律的意义何在?法律就是一套人人要遵守的规则。法家的“法”是从外在加诸于人的规则;而儒家的“礼”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人人都能依礼而行,安分守己,素位而行,世界自然会太平。“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在春秋礼坏乐崩之际提出“仁”的主张,希望能创造一个礼运大同的世界,因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才会至诚无息地奔波于正道,孜孜不倦地劝人向善,希望能挽世界于清平,化人心为善良。

儒家不语怪力乱神,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不语力,语治不语乱,语人不语神”,这样才不会误导别人,因为人心都喜欢新奇古怪的事。孔子并不是不谈鬼神,而是更注重人道,敬鬼神而远之。儒家重人伦之道,三纲五常、五伦八德是儒学所强调的。但在现今事事追求“平等”的社会,人们已不再重视这些古礼了,总是算得算失,算尽了利益,却算不出辜负了多少父母恩。许多父母养儿学高,换来的却是轻蔑和讽嘲,甚至抛弃父母。不孝之人,必是不仁之人,孝悌乃仁之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很多道理,说起来似乎很深奥,好比说一个“孝”,人们或许会觉得这不容易做到,其实一点也不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中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最平常的道理,尤其是许多人对父母的“呼”和“命”都会“缓”和“懒”。好好珍惜、爱护父母所赐予的身体,不令父母操心就是最基本的孝,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心中常惦记着父母,所以会伤害自己、会使父母蒙羞的事都不会去做,不让父母难过,这样的人就不会为非作歹,犯上作乱。时时体贴父母的人,自然也懂得体恤周围的人,自然会有一份宽厚的心去包容与理解别人。身体的健康需要照顾,心灵的健康更不容忽视。真正的健康是身心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安心。一个言正行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矗立在人世间,成为一股清流,显父母之名,这才是大孝。

儒学是非常重视学习与实践的,《论语》首章谈的就是学习。知而不行,道非我有,学而不行,就不算真知,儒学强调要知行合一。学习,也是在培养自己的仁德。无论是“三省吾身”、“过勿惮改”,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都是学习的过程。《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视为我们学习的五个阶段。博学要慎思明辨,学而不思则罔,只有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才会是自己的学问。就如学习经典,不是说会背诵、了解文意就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圣人说的话是应时应人说的,经典的道理非常好,但是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印证圣人的话,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圣人的用意,才能与圣人沟通交流,才是真正的向圣人学习。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调整的过程,做错了没关系,从中学习并改过,过勿惮改。上天不杀悔过之人。每天的自省,是一个内心反照的过程,孟子也说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懂得自我反照的人,对别人就不苛刻,对自己就懂得克己复礼,三省四勿,复回仁慈。或许自省可以理解为以自己的“仁心”为导师,向“自己”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命。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更会以一种谦卑的态度面对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地认清自己,从而了解别人与这个世界,才会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儒者因了解自己时代的使命,才会不遗余力地作出努力。

儒学的博大精深,我觉得自己实在是才疏学浅,体会有限。没有翻过多少儒学典籍,因此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对于“仁”的认识,是在这学期中的一些思考;对于“孝”的想法,是在到异地求学日子里的一些反思,深感自己对孝道是多么不足;对于“学习”的看法,也是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小小的感受。刚到中国的那段日子,因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缺少了父母的看顾,生活顿时感到迷茫。当许多事要学着自己去面对时,才发现是多么的困难,很多事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比较圆满,那时才发现有父母在身边给予劝告和建议是多么幸福的事。自己做饭时、身体不适时,或者面对一些生活琐事时,似乎才能慢慢地体会当初的父母心,当下就非常惭愧,之前或许是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反而不会珍惜。没有父母,我们什么都不是,父母真的很伟大。

在人生迷茫时,感恩能使生命中注入一股信仰,鼓励着我、指引着我。儒学的道理,无论是贫富贵贱,都能去学习、去实践。当面对生命的疑惑时,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合乎礼的就去做,不合乎理的就不要做”,在许多的抉择上自然明了自己的方向;“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学习坦然地面对自己,坦荡地面对世界。当遇事不顺而埋怨别人时,告诉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讼”、“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内心的起伏自然平息,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反观自己的缺失。用儒家的经典警策自己,培养仁德;用真儒的精神激励自己,矢志不渝。儒学思想的深邃,现在的我无法完全体会,但期许自己对儒学研精覃思,效圣法贤,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让一股浩然正气贯注我的全部生命。

千万山水崎岖路,戴月披星踽踽行。古圣先贤心体会,中流砥柱志高宏。

人生短暂佳期握,人世悠悠不朽营。红尘俗世莫随逐,自性清净理自明。

(注:本文作者朱蔚筠来自马来西亚,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文一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

推荐者按:本学期,我为本科生开设“儒家哲学思想”公选课。我讲得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所以每次下课,总有不少学生陪送我至学校大门口,以延续对课堂问题的讨论。一次,在讲到儒家的立身之基及其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时,我介绍了儒家那三个被视为腐败之“始作俑者”的典型案例,课堂立即发生了热烈的讨论。课后的路上,同学们仍然围绕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来讨论那几个案例,这时,后面忽然传来一个女声的分辩:“我觉得那三个案例主要表现了儒家的孝悌之情”。声音虽然不高,一听也知道不是大陆的口音,但这一看法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有一种久违了的乡音一样的感觉,连忙询问,才知道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住在钟楼。当时,我以为她只是临时路过的听众,所以并未再问什么。

这次考试,我出了“我所认知的儒学”的题目,主要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不至于东拼西凑。在收卷时,又一次碰到了这位外籍女同学,她告诉我她是未报上名的编外学生,所以希望能将她的卷子转到文学院。而我在阅读该试卷时,又一次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关于儒家、儒学以及该生所谈的“仁”、“孝弟”、“学习”、“反省”等等,我不想再说什么,免得有王婆之嫌,但该卷所流露出的那种沉静、内敛、感恩、内省气象,却使我再次受到了“乡音”一样的冲击;而这种“乡音”,恰恰是我们曾经拥有而现在却一无所有的。古人云:“教学相长”、“温故知新”。阅读该试卷,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会陷于浮薄与狂躁而不能自拔。作为人文学科的教授,我愿意将该试卷推荐给所有的大学生,也愿意推荐给和我一样的他们的老师们!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2012年6月26日